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生理知識 利用穴位進行手力急救不必修讀中醫學,不過,對中醫理論如有認識,對運用肯定有裨益。據中醫學說,人體內有一度真氣循環不息的運行,才能生存。身體之[經絡]循環貫通,每條經絡掌管一個內部器官,體外部位及掌握一些生理作用,每條經絡有持走穴位,管制或影響真氣運行,突然之休克、疾病都會擾亂真氣,身體某部位受傷,可能在遠離該部位之某地方出現徵狀,一些表面與病患無關之某部位,亦會通過經絡而影響疾病。
特別刺激適當之穴位,可以有下列之療效:
1) 調整內部器官之功能,例如使心律回復正常或減輕舟車暈浪之不適
2) 利用影響傳至大腦皮層之信息,減低痛楚
3)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發炎滲出液之再吸收,藉以消除腫痛,減少發炎
4) 使身體之內分泌腺和神經功能回復正常,以幫助恢復知覺
簡單
「手力急救」法之十八個穴位,其中三個是重要穴位,所有運用手法是相同(即用指力按壓便可)
方便
拯救員只需用手或手指進行治療患者,這些穴位都是在人體容易及方便接觸之部位。
安全
這些穴位都是經過選擇縱使拯救員未能準確地在穴位施壓,但也不會使患者的傷勢轉惡。
有效
這些穴位都是按照中國傳統醫學鑑定的,經過二千多年的實踐証明了治療之功效。此外,也曾進行過實驗和臨床研究,亦証明了選用的穴位對生理方面是有療效的。
力度輕重
力度輕重可根據穴位在皮下之深度而定,太輕是不會產生刺激功效,過重恐傷害患者,同時拯救員本身亦容易感到疲倦,用力怡當,神志清醒的患者,一般感到被按壓的穴位有:痠、痲、脹、痺或沉重的感覺。
推 : 用掌心向上、下直線推動
拿 : 用拇指及其它手指,挾著患者的皮膚,肌肉或筋膜,用力壓挾
按 : 用手指或指節頭,按壓在穴位上,用力壓下
摩 : 用手指或手掌,貼在穴位上,作來回旋轉的揉搓
點 : 用指尖、指節尖、指甲、或尖物(如牙簽之類)在穴位上用力壓
拍 : 用掌、或拳、或合掌拍打穴位
足碼準則
穴位之尺度與患者之高矮大小成正比,故量度尺度,應以患者本人之手作量度尺碼為準則,若拯救員與患者的身體高矮大小沒有多大距離;取穴時,拯救員可以用自己的手指來比量
量度標準如下:(寸 – 指體寸)
1) 一寸 = 大拇指未節之橫度
2) 一點五寸 = 食指與中指拼合之橫紋(以食指未節橫開量度)
3) 二寸 = 食指伸直時,中末兩節之長度
4) 三寸 = 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拼合之橫紋(以食指未節橫開量度)
頭部穴位
人中
位置 : 人中溝上三份一與下三份二之交會點。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
2)中風﹑口吐白沫﹑癲癇。
3)小兒驚風﹑中風昏迷﹑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癲癇。(精神病﹑癲癇發作時)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督脈
鼻膈
位置:在人中溝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在鼻柱根部正中及兩旁。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與人中大致相同。)
2)腦炎後遺症,牙痛。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注:作為「人中」之交替穴﹐譬如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沒法點刺「人中」穴。
經絡:經外奇穴
素髎
位置:在鼻柱尖端。鼻尖正中央。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
2)鼻病﹑呼吸衰竭﹑心動過緩﹑腦炎後遺症。
3)鼻疾。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注:與「鼻膈」之作用相似﹐當沒法點刺「人中」穴時取用。
經絡:督脈
上星
位置:前髮際正中對上一寸。在頭正中線上,入前髮際一寸處。
處理:
1)流鼻血﹑頭痛。
2)頭風﹑眼痛。
3)鼻塞。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督脈
百會
位置:前髮際正中對上五寸。後髮際直上七寸。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
處理:
1)休克﹑眩暈﹑頭痛﹑中風。
2)耳鳴﹑耳聾﹑鼻塞﹑中風﹑高血壓﹑失眼﹑神經衰弱﹑子宮脫垂。
3)胃下垂﹑脫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督脈
風池
位置:第七頸椎(C-7)對上四寸之一點與耳後乳突下緣間聯線上之中點處。
處理:
1)頭痛﹑眩暈。
2)感冒,眼病,耳鳴,耳聾,鼻炎,高血壓, 偏癱,大腦發育不全,腦外傷後遺症。
3)頭項強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少陽膽經
上迎香
位置:在鼻柱中間﹐兩旁低凹處。
處理:鼻出血。
操作法:拿或按(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迎香>>
位置:鼻翼外緣旁開半寸,鼻唇溝中。
處理:感冒,鼻塞,面部神經麻痺,鼻出血。
太陽
位置:從鼻尖與外眼角之中間向後約1寸。 在顳部眉梢向後一橫指的凹陷處。
處理:
1)偏頭痛﹑頭暈。
2)三叉神經痛,眼病,面部神經麻痺。
3)頭痛,感冒。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經外奇穴
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略近第二掌骨中點處。 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處理:
1)一般全身止痛作用﹐特別適應頭部痛症。
2)上肢癱瘓,頭痛,牙痛,高血壓,口眼歪斜,鼻血及鼻炎。
3)咽痛,手指,攣痛,臂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發熱汗多(本穴既能止汗又能發汗)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內關
位置:在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兩寸在兩筋之間。 位於腕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撓側腕肌腱之間。
處理:
1)心臟復甦﹐心臟衰弱。
2)心臟病,心律不齊,心搏動過速,過緩,心悸,心絞痛。 (作用使冠狀動脈擴張,增進冠脈流量和心肌血氧供血量。)
3)嘔吐,胃痛,熱病。肘臂攣痛。哮喘(發作期)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8-1.3寸)。
經絡:手厥陰心包經
少商
位置:在拇指撓側﹐距指甲角外0.1寸。 在手拇指末節撓側距指甲角外0.1寸。
處理:
1)昏迷﹑中風。
2)癲狂,熱病,發燒,咽喉腫痛。
3)咽痛,鼻出血,手指姅痛,小兒驚風,淋巴結脹大。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1寸)。
經絡:手太陰肺經
腎俞
位置:在第二腰椎(L2)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1.5寸即「命門」兩旁 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
處理:
1)虛弱。
2)腎炎,腎絞痛,腎下垂,腰痛,遺尿, 遺精,陽萎,月經不調,耳鳴,耳聾。
3)腎虛。 操作法:推按或摩(穴位在皮下0.8-1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雙脘(中脘)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上四寸。前正中線臍上四寸。
處理:
1)胃痛﹑嘔吐﹑腹瀉﹑腹脹。
2)胃炎﹑胃疼攣﹑潰瘍病。
3)胃腹疾病。(膽囊炎,膽石症)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任脈
雙脘(上脘)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上五寸。前正中線臍上五寸。
處理:
1)胃痛﹑嘔吐﹑腹瀉﹑腹脹。
2)胃炎﹑胃潰瘍﹑胃下垂﹑便秘﹑消化不良。
3)胃腹疾病。(膽囊炎﹑膽石症)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任脈
丹田(氣海)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下一點五寸。前正中線臍下一點五寸。
處理:
1)腹痙攣﹑腹痛﹑腹脹﹑腹瀉。
2)遺精﹑陽萎﹑痛經﹑月經不調﹑遺尿﹑痢疾。
3)體虛﹑中風﹑脫肛﹑泌尿生殖糸統疾病。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5-2寸)
(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經絡:任脈
丹田(關元)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下三寸。前正中線臍下三寸。
處理:
1)腹痙攣﹑腹痛﹑腹脹﹑腹瀉。
2)尿路感染﹑腎炎﹑月經不調﹑痛經﹑ 白帶過多﹑盆腔炎﹑子宮脫垂﹑遺精﹑陽萎。
3)體虛﹑中風﹑泌尿生殖糸統疾病。
操作法:與「氣海」大致相同。
經絡:任脈
足三里
位置:位於膝蓋骨下緣直下3寸距離脛骨外側1寸。 在外膝眼直下三寸處,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處理:
1)嘔吐﹑腸胃痛﹑衰弱。
2)下肢癱瘓,腹痛,腹瀉,膝關節疾病。
3)消化不良,便秘,腰腿酸痛,體虛。 本穴有強壯身體作用,為保健要穴 (高血壓,失眼,頭痛,頭暈,傳染性肝炎。)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足陽明胃經
委中
位置:在膝彎正中央的橫紋上﹐左右兩條大筋的中間。在膕窩正中。
處理:
1)小腿肌肉抽筋﹑腰背痛。
2)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遺尿,小便難,膝關節痛,嘔吐。
3)腿痛,膕筋攣急,偏癱。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8-1.5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承山
位置:在小腿肚正中。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處理:
1)小腿肌肉抽筋。
2)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痛,便秘,脫肛,腳氣,足跟痛。
3)腰腿攣痛。
操作法:按﹑摩。推或拍(穴位在皮下1.5-2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太沖
位置:在拇趾除與二趾的趾縫﹐後約兩寸。 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處理:
1)足趾抽筋。
2)下股癱瘓,頭痛,失眼,高血壓, 中風,乳腺炎,腸炎。
3)眩暈,脅痛,疝氣,遺尿。 本穴有鎮靜作用。(精神病,癲癇)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厥陰肝經
涌泉
位置:在足底(腳趾除外)第二﹑三趾縫與 腳跟成一直線, 上三份一與下三份二交匯點。 在足底前,中三分一交界處,踡足時呈凹陷中。
處理:
1)休克﹑昏迷﹑心神不寧。
2)下肢癱瘓,頭痛,休克急救,中暑,小兒驚風.
3)高血壓,眩暈,咽痛,小兒驚風. 本穴有寧神安靜作用,窒息,狂燥型精神病
操作法:點或按(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少陰腎經
特別刺激適當之穴位,可以有下列之療效:
1) 調整內部器官之功能,例如使心律回復正常或減輕舟車暈浪之不適
2) 利用影響傳至大腦皮層之信息,減低痛楚
3)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發炎滲出液之再吸收,藉以消除腫痛,減少發炎
4) 使身體之內分泌腺和神經功能回復正常,以幫助恢復知覺
好處
正確地運用「手力急救」法極其奏效,並非取代,而且是補充傳統的急救法,下列各個優點可以說明「手力急救」法是有療效:簡單
「手力急救」法之十八個穴位,其中三個是重要穴位,所有運用手法是相同(即用指力按壓便可)
方便
拯救員只需用手或手指進行治療患者,這些穴位都是在人體容易及方便接觸之部位。
安全
這些穴位都是經過選擇縱使拯救員未能準確地在穴位施壓,但也不會使患者的傷勢轉惡。
有效
這些穴位都是按照中國傳統醫學鑑定的,經過二千多年的實踐証明了治療之功效。此外,也曾進行過實驗和臨床研究,亦証明了選用的穴位對生理方面是有療效的。
力度輕重
力度輕重可根據穴位在皮下之深度而定,太輕是不會產生刺激功效,過重恐傷害患者,同時拯救員本身亦容易感到疲倦,用力怡當,神志清醒的患者,一般感到被按壓的穴位有:痠、痲、脹、痺或沉重的感覺。
推 : 用掌心向上、下直線推動
拿 : 用拇指及其它手指,挾著患者的皮膚,肌肉或筋膜,用力壓挾
按 : 用手指或指節頭,按壓在穴位上,用力壓下
摩 : 用手指或手掌,貼在穴位上,作來回旋轉的揉搓
點 : 用指尖、指節尖、指甲、或尖物(如牙簽之類)在穴位上用力壓
拍 : 用掌、或拳、或合掌拍打穴位
足碼準則
穴位之尺度與患者之高矮大小成正比,故量度尺度,應以患者本人之手作量度尺碼為準則,若拯救員與患者的身體高矮大小沒有多大距離;取穴時,拯救員可以用自己的手指來比量
量度標準如下:(寸 – 指體寸)
1) 一寸 = 大拇指未節之橫度
2) 一點五寸 = 食指與中指拼合之橫紋(以食指未節橫開量度)
3) 二寸 = 食指伸直時,中末兩節之長度
4) 三寸 = 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尾指拼合之橫紋(以食指未節橫開量度)
頭部穴位
人中
位置 : 人中溝上三份一與下三份二之交會點。人中溝中央近鼻孔處。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
2)中風﹑口吐白沫﹑癲癇。
3)小兒驚風﹑中風昏迷﹑牙關緊閉﹑口眼歪斜﹑癲癇。(精神病﹑癲癇發作時)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督脈
鼻膈
位置:在人中溝之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在鼻柱根部正中及兩旁。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與人中大致相同。)
2)腦炎後遺症,牙痛。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注:作為「人中」之交替穴﹐譬如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時沒法點刺「人中」穴。
經絡:經外奇穴
素髎
位置:在鼻柱尖端。鼻尖正中央。
處理:
1)窒息﹑休克﹑中暑﹑昏迷﹑心臟停頓﹑痙攣。
2)鼻病﹑呼吸衰竭﹑心動過緩﹑腦炎後遺症。
3)鼻疾。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3-0.5寸)。
注:與「鼻膈」之作用相似﹐當沒法點刺「人中」穴時取用。
經絡:督脈
上星
位置:前髮際正中對上一寸。在頭正中線上,入前髮際一寸處。
處理:
1)流鼻血﹑頭痛。
2)頭風﹑眼痛。
3)鼻塞。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督脈
百會
位置:前髮際正中對上五寸。後髮際直上七寸。 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之交點。
處理:
1)休克﹑眩暈﹑頭痛﹑中風。
2)耳鳴﹑耳聾﹑鼻塞﹑中風﹑高血壓﹑失眼﹑神經衰弱﹑子宮脫垂。
3)胃下垂﹑脫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督脈
風池
位置:第七頸椎(C-7)對上四寸之一點與耳後乳突下緣間聯線上之中點處。
處理:
1)頭痛﹑眩暈。
2)感冒,眼病,耳鳴,耳聾,鼻炎,高血壓, 偏癱,大腦發育不全,腦外傷後遺症。
3)頭項強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少陽膽經
上迎香
位置:在鼻柱中間﹐兩旁低凹處。
處理:鼻出血。
操作法:拿或按(穴位在皮下0.3-0.5寸)。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迎香>>
位置:鼻翼外緣旁開半寸,鼻唇溝中。
處理:感冒,鼻塞,面部神經麻痺,鼻出血。
太陽
位置:從鼻尖與外眼角之中間向後約1寸。 在顳部眉梢向後一橫指的凹陷處。
處理:
1)偏頭痛﹑頭暈。
2)三叉神經痛,眼病,面部神經麻痺。
3)頭痛,感冒。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經外奇穴
合谷
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略近第二掌骨中點處。 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
處理:
1)一般全身止痛作用﹐特別適應頭部痛症。
2)上肢癱瘓,頭痛,牙痛,高血壓,口眼歪斜,鼻血及鼻炎。
3)咽痛,手指,攣痛,臂痛。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發熱汗多(本穴既能止汗又能發汗)
經絡:手陽明大腸經
內關
位置:在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兩寸在兩筋之間。 位於腕橫紋上兩寸,掌長肌腱與撓側腕肌腱之間。
處理:
1)心臟復甦﹐心臟衰弱。
2)心臟病,心律不齊,心搏動過速,過緩,心悸,心絞痛。 (作用使冠狀動脈擴張,增進冠脈流量和心肌血氧供血量。)
3)嘔吐,胃痛,熱病。肘臂攣痛。哮喘(發作期)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8-1.3寸)。
經絡:手厥陰心包經
少商
位置:在拇指撓側﹐距指甲角外0.1寸。 在手拇指末節撓側距指甲角外0.1寸。
處理:
1)昏迷﹑中風。
2)癲狂,熱病,發燒,咽喉腫痛。
3)咽痛,鼻出血,手指姅痛,小兒驚風,淋巴結脹大。
操作法:點(穴位在皮下0.1寸)。
經絡:手太陰肺經
腎俞
位置:在第二腰椎(L2)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1.5寸即「命門」兩旁 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
處理:
1)虛弱。
2)腎炎,腎絞痛,腎下垂,腰痛,遺尿, 遺精,陽萎,月經不調,耳鳴,耳聾。
3)腎虛。 操作法:推按或摩(穴位在皮下0.8-1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雙脘(中脘)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上四寸。前正中線臍上四寸。
處理:
1)胃痛﹑嘔吐﹑腹瀉﹑腹脹。
2)胃炎﹑胃疼攣﹑潰瘍病。
3)胃腹疾病。(膽囊炎,膽石症)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任脈
雙脘(上脘)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上五寸。前正中線臍上五寸。
處理:
1)胃痛﹑嘔吐﹑腹瀉﹑腹脹。
2)胃炎﹑胃潰瘍﹑胃下垂﹑便秘﹑消化不良。
3)胃腹疾病。(膽囊炎﹑膽石症)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任脈
丹田(氣海)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下一點五寸。前正中線臍下一點五寸。
處理:
1)腹痙攣﹑腹痛﹑腹脹﹑腹瀉。
2)遺精﹑陽萎﹑痛經﹑月經不調﹑遺尿﹑痢疾。
3)體虛﹑中風﹑脫肛﹑泌尿生殖糸統疾病。
操作法:按﹑摩或推(穴位在皮下1.5-2寸)
(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
經絡:任脈
丹田(關元)
位置:在肚臍正中直下三寸。前正中線臍下三寸。
處理:
1)腹痙攣﹑腹痛﹑腹脹﹑腹瀉。
2)尿路感染﹑腎炎﹑月經不調﹑痛經﹑ 白帶過多﹑盆腔炎﹑子宮脫垂﹑遺精﹑陽萎。
3)體虛﹑中風﹑泌尿生殖糸統疾病。
操作法:與「氣海」大致相同。
經絡:任脈
足三里
位置:位於膝蓋骨下緣直下3寸距離脛骨外側1寸。 在外膝眼直下三寸處,脛骨前緣外側一橫指處。
處理:
1)嘔吐﹑腸胃痛﹑衰弱。
2)下肢癱瘓,腹痛,腹瀉,膝關節疾病。
3)消化不良,便秘,腰腿酸痛,體虛。 本穴有強壯身體作用,為保健要穴 (高血壓,失眼,頭痛,頭暈,傳染性肝炎。)
操作法:按(穴位在皮下1-1.5寸)。
經絡:足陽明胃經
委中
位置:在膝彎正中央的橫紋上﹐左右兩條大筋的中間。在膕窩正中。
處理:
1)小腿肌肉抽筋﹑腰背痛。
2)下肢癱瘓,坐骨神經痛,遺尿,小便難,膝關節痛,嘔吐。
3)腿痛,膕筋攣急,偏癱。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8-1.5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承山
位置:在小腿肚正中。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
處理:
1)小腿肌肉抽筋。
2)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痛,便秘,脫肛,腳氣,足跟痛。
3)腰腿攣痛。
操作法:按﹑摩。推或拍(穴位在皮下1.5-2寸)。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太沖
位置:在拇趾除與二趾的趾縫﹐後約兩寸。 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處理:
1)足趾抽筋。
2)下股癱瘓,頭痛,失眼,高血壓, 中風,乳腺炎,腸炎。
3)眩暈,脅痛,疝氣,遺尿。 本穴有鎮靜作用。(精神病,癲癇)
操作法:按或點(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厥陰肝經
涌泉
位置:在足底(腳趾除外)第二﹑三趾縫與 腳跟成一直線, 上三份一與下三份二交匯點。 在足底前,中三分一交界處,踡足時呈凹陷中。
處理:
1)休克﹑昏迷﹑心神不寧。
2)下肢癱瘓,頭痛,休克急救,中暑,小兒驚風.
3)高血壓,眩暈,咽痛,小兒驚風. 本穴有寧神安靜作用,窒息,狂燥型精神病
操作法:點或按(穴位在皮下0.5-1寸)。
經絡:足少陰腎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