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蝶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蝶式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蝶式游泳比賽規則

規則簡介
參加奧運會的各協會必須是由國際奧委會認可的協會。各協會所派參賽運動員需參加由國際泳聯及國際奧委會舉行的資格賽並獲得參賽資格。
參賽資格
在奧運會的每個單項比賽中,由國際泳聯確定報名成績。參賽資格分為A、B兩個標準,其中B標的成績相對容易達到。如果一個國家或協會在每個項目中都派一名選手參賽,這些選手必須要達到奧運會B標。如果有兩名選手參加同一單項的比賽,他們的成績必須達到奧運會A標。只有在國際泳聯認可的比賽中達到A標,選手的奧運會報名才有效。
單項比賽
在每個單項比賽中,每個國家最多可以派兩名達到奧運會A標成績的選手參加;如果達到奧運會B標,則只能派一名運動員參賽。
接力比賽
每個接力項目中,每個國家只能派出一支隊伍參賽。
沒有達標選手的國家:當一個國家無一人達奧運會A標或B標時,可按照參賽資格說明,派出男、女各一名選手參賽。
注意事項
奧運會游泳比賽中,200米以下個人項目(含200米)進行預賽、半決賽和決賽;400米以上個人和接力項目進行預賽和決賽。運動員和接力隊根據報名成績分組進行預賽,根據預賽成績排名進入半決賽或決賽。
預賽成績前16名進入半決賽,半決賽成績前8名進入決賽。在設有8條泳道的游泳池內比賽時,同一組成績最好的運動員或接力隊,應安排在第4泳道。其他運動員或接力隊按成績的優劣以5、3、6、2、7、1、8泳道的順序進行安排。接力比賽以隊為單位,每單位可在報名參加比賽的同組運動員中任選四人參加接力比賽。在預、決賽中參加者可任意調換,但接力名單報送後擅自顛倒棒次或更換運動員均判為犯規。
出發和到邊在奧運會游泳比賽中,任何一個運動員在出發時搶跳犯規都會被取消比賽資格。自由式、蛙式、蝶式及個人混合泳的各項比賽必須從出發台起跳出發,仰泳項目在水中出發。當總裁判員發出長哨音信號後,運動員應站到出發台上(仰泳項目運動員下水,在總裁判員發出第二聲長哨時迅速遊回池端,在水中做好出發準備),當發令員發出“各就位”的口令後,運動員應至少有一隻腳在出發台的前緣做好出發準備,手臂位置不限。當所有運動員都處於靜止狀態時,發令員發出“出發信號”(鳴槍、電笛、鳴哨或口令)。運動員在聽到“出發信號”後才能做出發動作。在自由式和背泳比賽中,到達終點時運動員可以只用一隻手觸壁,而在蛙泳和蝶泳比賽中,必須雙手同時觸壁。
轉身奧運會游泳比賽使用的是50米長的標準池,所有距離在50米以上的比賽都必須在途中折返。轉身時,自由泳和仰泳允許運動員使用身體的任何部分觸及池壁,這就允許運動員可以在水下轉身後,用腳去蹬池壁。轉身的一個例外規則就是在個人混合泳當中,從背泳轉換泳姿到蛙式時,運動員必須保持仰泳的姿勢直到觸及池壁。
計時所有游泳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和名次都是由自動計時裝置決定的。運動員出發時,出發台上的壓力板將記錄數據。每條泳道兩端都裝有觸板,當運動員觸壁時也會被記錄。由於觸板和出發台是互連的,因此可以判斷參加接力比賽的運動員是否是在其隊友觸壁以後才入水的。接力比賽當中,如果任何一個運動員在其隊友觸壁0.03秒之前離開出發台,這個隊將被自動取消比賽資格。 (運動員可以在隊友觸壁的時候做出發動作,但是腳必須接觸出發台。)
資料來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的起源

蝶式是游泳項目之一,蝶式技術是在蛙式技術動作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當蛙式技術發展到第二階段時,也就是1937-1952年這一時期,在游泳比賽中,有些運動員採用兩臂划水到大腿後提出水面,再從空中遷移的技術,從外形看,好像蝴蝶展翅飛舞,所以人們稱它為“蝶式”。蝶式在四種競技游泳姿勢中是最後發展起來的泳姿。由於它的腿部動作酷似海豚,所以又稱為“海豚式”。
蝶式在四種競技游泳姿勢中是最年輕的項目。蝶式出現在1933年,美國人亨利·米爾斯在布魯克林青年總會比賽中,首先採用兩臂從空中移向前方,腳做蛙式蹬水動作。當時並沒有單獨的蝶式比賽項目,而是在蛙式比賽中出現的。直到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後,才將蛙式和蝶式分開,於是產生了正式蝶式項目。蝶式與蛙式分開後,蝶式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1953年5月31日匈牙利運動員喬治·董貝克首先創造了蝶式世界紀錄,他的游泳技術動作是一個週期內打三次腿。到了六十年代蝶式形成了三種技術類型:一是兩臂寬划水,打一次腿,拖一次腿;二是窄劃臂,第一次打腿重,第二次打腿輕;三是高肘划水,兩臂划水路線成鑰匙洞形,二次打腿均較重,有效划水路線長,目前許多優秀運動員都採用這種蝶式游泳技術。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簡介

1953年,國際游泳聯會規定,蛙式和蝶式分開進行比賽。蝶式與蛙式分開後,使蝶式成為了一獨立的比賽項目,蝶式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近10餘年來蝶式游泳技術都是兩臂同時劃一次,打水兩次。這種游法以1972年第20屆奧運會100米、200米蝶式世界紀錄創造者M.皮茨的蝶式技術為代表。
20世紀30年代初,有的運動員為了提高蛙式的速度,在划水結束後把臂提出水面,兩臂從空中向前擺進,好像蝴蝶展翅的樣子,因而被取名為蝶式。當時這種新的游泳姿勢經常和蛙式作為同一項目,統稱為俯泳。在一起進行比賽。直至1956年,奧運會才把蝶式和蛙式分開,作為獨立項目進行比賽。此後,為了使蝶式游泳技術得到迅速改進和提高,在蝶式規則中增加了可以在垂直面進行上下打腿的規定,這樣就為蝶式的變種海豚式參加正式比賽提供了依據。海豚式是以模仿海豚的游泳動作而得名。
海豚有半月形的尾鰭,游進時利用軀乾和尾鰭做上下的波浪動作來推動身體前進,遊速很快。海豚泳在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20世紀30年代美國運動員曾採用海豚式的技術創造過好成績,因當時受規則的限制,未被列入比賽項目。規則修改後,僅僅幾年的時間海豚式就代替了原來的蹬腿蝶泳。 1957年,匈牙利運動員G.圖姆佩克採用海豚式以1′3″4的成績第1個創造了100米蝶式的世界紀錄。在競技游泳發展史上,可以說從來還沒有像海豚式這樣發展得如此順利和迅速的。
蝶式的打腿速度是競技游泳中最快的一種,它的雙臂划水力量也是競技游泳中最大的一種,如果它的運動成績再迅速提高,就可能取代自由式而成為世界上最快的游泳姿勢。但它至今還未能超過自由式,原因可能是它的推進力量與自由式相比還是不均勻。兩臂同時划水,雖然能產生很大的推進力,可是在移臂時速度迅速下降,這種不均勻的前進速度,必然消耗更多的能量,影響運動成績進一步提高。 50年代以來,美國、匈牙利、日本、澳大利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瑞典等國的蝶式成績比較突出。目前的世界紀錄,男子100米(54″15)是瑞典運動員P.阿爾維德松創造的,200米(1′58″21)是美國運動員C.比爾茲利創造的。女子100米(59″26)和200米(2′06″37)均為美國運動員M.馬爾所保持。蝶式在中國早年進步較快,60年代初,中國選手以100米59″1的成績列為世界第6位。近年來與世界紀錄的差距加大了。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游泳技巧概要

海豚式和蹬腿蝶式的臂部動作基本結構是一樣的,主要區別在於腿部動作。遊蹬腿蝶式時,由於收腿產生阻力,影響動作的連貫性和前進速度。而海豚式採用波浪式的上下打腿動作,動作連貫,前進速度比較均勻。由於海豚式技術比較先進,現在已為廣大蝶式運動員所採用。
現代蝶式(指海豚式)的基本動作是,兩臂入水後向外分開時手心轉向側外,然後轉向側下進行划水,這時保持高肘姿勢,使手和小臂形成較好的對水位置,並開始由前向後,由外向裡划水,劃至腹下時肘關節彎屈程度達到最大,兩手相距很近。接著向後向外推水結束臂的划水動作。兩手在大腿兩旁借助於划水的慣性出水,兩臂從空中繞半圓形向前移,至前方伸直入水,入水點與肩同寬。腿部動作,兩腿併攏進行波浪形的上下打水。腿打水時,由軀乾髮力,大腿下沉,膝關節彎屈,使小腿和腳麵向後對準水,然後用力向後下方壓水。當小腿和腳向下壓水時,及時抬起大腿,形成鞭狀的打水動作,連續不斷地推動身體前進。蝶式的手臂和腿的配合動作為1:2,即臂劃1次水,腿打2次水,在臂入水時打第1次腿,臂划水至後部時打第2次腿,同時抬頭吸氣。現代蝶式的技術特點之一,是在游進時身體呈波浪形。這對其他游泳姿勢來說,被認為是不合理的。但是蝶式卻成功地利用波浪動作來推動身體前進。正因為如此,曾經有人主張在蝶式中採用大波浪的游進動作,而且在歷史上有的運動員已經獲得成功。但從近些年的技術發展趨勢看,許多優秀的蝶式運動員均採用小波浪形的游進動作。
蝶式時,身體俯臥在水中,依靠兩臂強有力的划水和腿的波浪形打水動作推動身體前進,沒有固定身體姿勢。

蝶式姿勢

兩臂的技術
臂划水在蝶式中起主要推進作用。划水技術包括入水抱水、划水及移臂幾個階段。兩臂在肩的延長線上入水,順序是手、前臂,上臂肘關節最後入水。臂入水時要放鬆,不要壓臂而要壓肩。手入水後頭肩的位置低於肘關節。臂入水後,隨著身體向前的慣性,兩手繼續外分,然後手再轉向內做勾手抱水動作,同時稍提肘,拉開肩帶肌群。此時兩手距離最寬,在頭前形成一個良好的抱水姿勢。這時小臂與水面約成45°角,開始划水。手從外向內後下方划水,兩手劃至頭的下方時距離較近。有些運動員是劃至肩的下方時距離最近,約10厘米。然後向後推水。手沿胸腹部下方推水時逐漸分開距離,盡量保持向後的對水位置。當肘關節靠近體側時,兩手迅速向外後方推水,以肘為支點結束划水,出水及向前移臂。隨著結束推水的慣性速度,屈肘迅速將手提出水面。臂出水後由肩帶動上臂、前臂,沿水面迅速移向前方。移臂時臂應自然放鬆,不宜提得太高。肩此時處於較高位置。臂超過肩後肩開始下壓,但臂仍向前送。
軀幹和腿的動作
蝶式打腿時兩腳自然併攏,以腰腹發力,壓肩提臀,帶動腿向後下方作鞭狀打水動作。屈膝向下打水時稍提臀收腹,打腿結束時膝關節伸直。向上打水時稍挺腹主要是用力向下打水,上下動作的幅度兩腳約距40~50厘米。
呼吸及配合技術
當臂入水時,用鼻嘴開始均勻吐氣。推水時抬頭,手出水時張大口吸氣,臂移過肩時憋氣。腿臂配合要領是:手入水時第一次打腿,手推水時第二次打腿,推水結束打腿也結束。第二次打腿時膝屈的角度較大,打腿用力程度較大。
蝶式的身體姿勢與其它泳姿不同,它沒有固定的身體位置。在游進中軀干各部分和頭不斷改變彼此間的相對位置。頭和軀幹有時露出水面、有時潛入水中,形成波浪形式上下起伏的變化位置。
蝶式在游進中,是以橫軸(腰際)為中心,軀乾和腿做有節奏的擺動,發力點在腰腹部。然後以大腿帶動小腿,兩腿一起做上下的鞭狀打水動作。而這些動作與頭和臂部的動作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蝶式所特有的波浪動作,因此前進時身體的阻力較小。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游泳技術

蝶式簡介
蝶式技術是僅僅比自由式技術慢的泳姿。由於它的腿部動作酷似海豚,所以又稱為“海豚式”。
蝶式技術組成:
一、蝶式身體姿勢 蝶泳
二、蝶式腿部技術
三、蝶式手臂技術
四、蝶式配合技術
身體姿勢
蝶式的身體姿勢與其它泳姿不同,它沒有固定的身體位置。在游進中軀干各部分和頭不斷改變彼此間的相對位置。頭和軀幹有時露出水面、有時潛入水中,形成波浪形式上下起伏的變化位置。
蝶式在游進中,是以橫軸(腰際)為中心,軀乾和腿做有節奏的擺動,發力點在腰腹部。然後以大腿帶動小腿,兩腿一起做上下的鞭狀打水動作。而這些動作與頭和臂部的動作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蝶式所特有的波浪動作,因此前進時身體的阻力較小。
腿部技術
蝶式打水時,兩腿自然併攏,腳跟稍微分開成“內八字”,當兩腿在前一划水週期向下打水結束後,兩腳處於最低點,膝關節伸直,臀部上抬至水面,髖關節屈成約160度(如圖)。
然後兩腿伸直向上移動,髖關節逐漸展開,臀部下沉(如圖)。
當兩腿繼續向上時,大腿開始下壓,膝關節隨大腿下壓,動作自然彎曲,大腿繼續加速向下(如圖)。
隨著屈膝程度的增加,腳抬至接近水面時,臀部下降到最低點,膝關節彎曲成約110-130度角時,腳向上抬至最高點,並準確向下後方打水(如圖) 。
當腳向下打水時,踝關節放鬆,腳麵繃直,然後和小腿隨大腿加速向後下方推水。雙腳繼續加速向下後方打水,動作尚未結束時,大腿又開始向上移動,當膝關節完全伸直時,向下打水的動作即結束(如圖)。
蝶式腿的打水動作是由腰部發力,經過髖、膝、踝關節並與軀幹、脊柱動作相協調一致配合完成的。腳的運動方向是向下和向後,其向下的幅度大於向後的幅度(如圖)。
推向上抬起時,膝關節必須伸直,如果稍有彎曲,小腿的背面將產生很大的阻力。此外,向上抬腿時,不要過於用力,以便減少阻力。打腿的重點應放在向下打水動作上,腿向下打水的速度應比向上抬腿快約兩倍多。
手臂技術
蝶式手臂的划水動作是產生推進力的主要因素,並且相對其它姿勢來說是較大的。蝶式臂的划水是兩臂在頭前入水,同時沿身體兩​​側做曲線划水。
它的技術環節分為:入水、抱水、划水、推水和空中移臂等幾個階段。
入水
蝶式手臂入水點基本上在肩的延長線上,兩臂同時入水。入水時肘稍屈並略高於小臂,手掌領先,並約與水面成45度角,然後帶動小臂和大臂依次入水。入水階段,由於前臂外側旋轉動作,掌心由向外側積極轉向外側後(見圖)。
抱水
手臂入水後,手和前臂繼續外旋,進入抱水階段。抱水時,手的運動方向為向外——向後——向下。隨著前臂的外旋,掌心由向外側後轉為向後方向(見圖),接著進入划水階段。
划水
在臂進入划水階段時,前臂和手掌是划水的主要對水面。屈肘,使肘部保持較高的位置。前臂外旋動作和逐步加大屈臂的動作是同時進行的,當兩臂劃至肩下方時,小臂和大臂的角度約成90-100度,當兩手劃至腹下時,兩手距離最近(幾乎碰到一起),然後轉入推水動作。
推水
當兩手距離最近時,雙手做弧形向外推水的動作。手的運動方向為向外——向上——向後的方向。推水的前半部,手有較大的向後運動的份量,推水路線較直;推水的後半部,手有較大的向外、向上的運動份量。推水時,由於小臂的內旋,掌心由划水的向後轉為向外側後方。
划水和推水,手掌的運動路線有三種(見圖),這要根據個人不同的身體條件而定,一般較高水平的運動員都採用第一種和第二種。
出水
當兩臂推水至髖關節兩側時,利用推水的慣性,提肘出水。提肘出水動作是在推水結束前即已開始。在兩臂推水尚未結束時,兩肘已開始做向上提起的動作,這時掌心向外後側(見圖)。
空中移臂
當推水結束提肘出水後,兩臂即由空中前移,開始移臂時肘關節微屈,手掌向上,肘先於手出水,兩臂放鬆內旋,沿身體兩側低平的拋物線前擺(見圖)。開始移臂時稍用力,利用臂的離心力向前擺出。移臂時速度要快,否則會造成身體下沉。
配合技術
臂和呼吸的配合動作
蝶式的呼吸是藉助於兩臂划水的後部推水動作,同時需後部肌肉大幅度伸展,使頭抬至口露出水面時吸氣。吸氣的速度要快,頭必須在臂入水前回到原來的位置,慢呼氣或者稍憋氣後呼氣。
蝶式的呼吸一般是一次划水一次呼吸,但是為了加快游進的速度,也可採用兩次以上的划水動作之後, 再做一次呼吸的技術。
臂腿呼吸的配合(即完整的配合動作)
蝶式臂、腿、呼吸的配合比例一般為1:2:1,即一次手臂動作,兩次腿的動作,呼吸一次。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也有做N次
1)臂、腿配合再做一次呼吸的技術(如下圖是两次臂腿配合一次呼吸的技術)。” k=”(N>1)臂、腿配合再做一次呼吸的技術(如下圖是兩次臂腿配合一次呼吸的技術)。” g=”(N>1)臂、腿配合再做一次呼吸的技術(如下圖是两次臂腿配合一次呼吸的技術)。”>(N>1)臂、腿配合再做一次呼吸的技術(如下圖是兩次臂腿配合一次呼吸的技術)。兩次打腿的力量一般是第一次輕,第二次重,要有所區別。
完整的配合技術是兩臂入水時做第一次向下打腿(見下圖);臂抱水時腿向上(見下圖);當兩臂劃至腹部下時,開始做第二次向下打水的動作,並且抬頭吸氣。推水結束時打腿也結束(見下圖)。移臂時腿又向上準備做下一周期的打腿動作;移臂的前部,頭部還處在水面,移臂過身體的橫肘時低頭。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游泳技術重點

1)在你的身體的運動中呼吸,而不是用頭追趕著空氣呼吸。如果你抬頭伸出你下巴呼吸就會破壞身體的流線,不會產生更多的動力。在呼吸的過程中和之後都應該使你的頭盡量處於自然狀態。
2)發動你的力量向前。在你回擺手臂時要感覺你的手臂是在向前彈出(動量的方向是向)而不是向你的腳的方向推水。
3)較早地下沉和拉起你的手。 “我們要求較早地將雙手沉下以便她的身體能像鞭子一樣掃過雙手。只要她的身體質心一通過雙手,就立即進入彈道般的回擺手臂階段。”用你的手在你的身體的前方抓住水,越遠越好。只要你的身體一掃過雙手,馬上鬆手並將雙手鞭打出去。
4)在移動軀幹的過程中要快而有力,要加速加力,而不是狠踢腿。必須感到你的腿是被拖動的而不是主動踢腿。
保持低位
蝶式中的回擺手臂技術的確不容易,但也不至於學不會,只要你時刻記住:手臂要盡量向前甩而不是為了爬出水面呼吸。當你第一次雙手蝶泳時可以蝶三到四次呼吸一次,並時刻回想下面幾個要點:
1)使你的肩貼近水面,頭與脊柱成一線保持自然狀態。將你的全力用在游向池子的對岸。
2)當你完成回擺手臂動作後,手臂在水里的方向是向前而不是向下。
3)較早下沉你的雙手,向你的下巴方向掃動。當你的軀幹向前移過雙手,立刻向外砍(就像空手道的動作)以幫助將雙手彈出去。 4)由手腕帶領手臂向前掃,在向前飛的過程中放鬆你的手和手臂。
5)一旦你能順利地平滑地做前向衝擊劃臂時可加入呼吸。要用你的身體呼吸而不是你的頭。在整個呼吸過程中頭要保持稍微向下看就像蛙泳那樣。練習設法藏起你的呼吸。想像有個人在岸上觀察你游泳,盡量做到他發現不了你在呼吸。當開始學習用身體而不是頭呼吸時可劃四到五下臂做一次呼吸。你也許希望一次劃臂一次呼吸而不會失去平衡。正如QUICK說的:“如果你能正確地呼吸,你應該可以做到想劃幾次呼吸就劃幾次呼吸。這可以幫助你很好地完成比賽。”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游泳技術注意事項

蝶式也稱為海豚式。這個泳式技術較複雜,游起來較費力,在教學中,一般都安排在其它三種泳式以後再進行。
(一)軀幹與腿部動作練習:
目的:掌握蝶式軀乾和腿的波浪動作,學會腰腹用力是學習蝶式基礎。
難點:波浪動作。
方法:(1)原地站立,兩臂上舉伸直。腰腹前後擺動,模仿海豚波浪動作,挺、屈、提、伸、四個動作的連貫性。
(2)自由式打水動作原理兩腿併攏同時做上下打水練習,體會腰發力,有節奏上下擺動,呈鞭狀打水。向上動作不要用力過大,往下壓水時要用力。
錯誤與糾正:
(1)小腿屈伸打水,沒波浪。原因:軀幹沒有參與動作,只用小腿用力打水。糾正:軀幹參與動作,嚴格地按挺腹、屈膝、提臀、伸膝打水順序做動作。
(2)頭、肩起伏過大。原因:動作概念不清。糾正:手、頭、肩相對固定,腰腹用力帶動下肢做波浪動作。
(二)手臂與呼吸配合的教學
目的:掌握蝶式手臂動作與呼吸配合是為蝶式完整動作打下基礎。
難點:呼吸動作。
方法:(1)手臂動作:原地開立,身體前傾,離支撐物約一手臂距離,模仿蝶式兩手移臂動作和划水路線:兩手碰大腿,吸氣抬頭、提肩空中移臂(肩高於手腕,手背向前,手掌心向後),兩臂前移平肩時低頭,兩手空中前伸在肩的延長線“入水”,入水後即向外內旋屈肘抱水,(使肘處於較高位置作“S” 型加速划水)。邊推水邊提肘出水,借慣性力移臂。
(2)手腿動作與呼吸配合:手臂入水時腳打第一次水,手臂划水時抬腳,手臂划水至臍下發力推水時,腳打第二次水。 (即一個划水動作,兩次打水)
(3)手、腳、配合要有節奏,兩次用力的比例是即第一次入水時用力1~2分力量;第二次推水用力是8~9分力量,即“1928” 用力法。
錯誤與糾正:
(1)划水後出水移臂困難。原因:推水無力、停頓、掌心向上撈水。糾正:推水時掌心向後,利用慣性提肘轉肩向前移臂。
(2)直臂划水。原因:概念不清。糾正:高肘屈臂划水,掌心要向後。
(3)手、腳、配合脫節。原因:手臂入水後停留過長,配合差。糾正:手臂入水後接著就要向後划水,並進行第二次打腿。
(4)軀幹沒有波浪動作,原因:手臂入水時不積極低頭提臀。糾正:手臂入水時要積極低頭提臀,腿向上打時,膝關節伸
目的:初步掌握游泳的呼吸方法、節奏、過程、適應頭部浸入水中的刺激,是消除怕水心理的重要手段。
難點:用口吸氣,人們習慣用鼻子吸氣,要改變這一習慣是有一定難度的,吸氣時一定要用口,呼氣時一定要用口或鼻一齊呼。吸—-閉—-呼要有節奏,蛙式、自由式的抬頭和低頭換氣時間分別為1:3和1:5。即吸氣快呼氣慢。
方法:1、雙手扶池邊,用口吸氣後—-閉氣—-然後慢慢把頭浸入水中,象吹臘柱一樣把氣呼出(但不能呼完呼盡),然後抬頭用口吸氣,
2、熟練一次性換後,逐漸把吸、閉、呼的動作連續不停地做30個以上不停者為完成。
3、自由泳側向轉頭,保持一耳浸在水中,兩邊輪換。
錯誤:用鼻吸氣;沒有在水中呼氣,怕水。
糾正:講清動作要領,可用手捏鼻;練習時要用力呼氣,要連續冒出氣泡。
資料來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蝶式起源

1924年-1933年期間,蛙式最大的革新是划水結束後兩臂由水中前移改為由空中前移,但仍採用蛙式的蹬夾動作,出現了蛙式的變形——蝶式。 1936年國際泳聯對蛙式規則作了補充,允許在蛙式比賽中採用蝶式技術,於是蝶式取代了蛙式。在1948年第十四屆奧運會200米蛙式比賽中,只有一人採用蛙式技術。
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200米比賽中,運動員全部採用蝶式技術。蝶式正式列為一個新的項目是在1952年。當時規則還允許蛙式可以採用水中潛水游進。由於潛泳阻力小,能充分發揮臂力,速度快,於是到1956年十六屆奧運會上幾乎所有的男子蛙式運動員都採用了長划水的潛水蛙式。
當時日本運動員古川以2分34秒7的成績創造200米世界新紀錄,我國優秀運動員穆祥雄也採用潛水蛙式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第十六屆奧運會後,國際泳聯重新修定了規則,宣布取消“潛水蛙式”,只允許在出發和轉身後做一次划水和一次蹬水的潛水動作,而整個遊程中禁止在正常水面下潛泳。於是水面蛙式又得到了恢復和新的發展。
蝶式在四種競技游泳姿勢中是最年青的項目。蝶泳出現在1933年,美國人亨利·米爾斯在布魯克林青年總會比賽中,首先採用兩臂從空中移向前方,腳做蛙式蹬水動作。當時並沒有單獨的蝶式比賽項目,而是在蛙式比賽中出現的。直到1952年第十五屆奧運會後,才將蛙式和蝶式分開,於是產生了正式蝶式項目。
蝶式與蛙式分開後,蝶式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1953年5月31日匈牙利運動員喬治·董貝克首先創造了蝶式世界紀錄,他的技術動作是一個週期內打三次腿。到了六十年代蝶式形成了三種技術類型:一是兩臂寬划水,打一次腿,拖一次腿;二是窄劃臂,第一次打腿重,第二次打腿輕;三是高肘划水,臂划水路線成鑰匙洞形,二次打腿均較重,有效划水路線長,目前許多優秀運動員都採用這種技術。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903.htm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蝶式游泳教學圖解

蝶式
蝶式腳像海豚般上下踢水,是一種十分優美的泳式。蝶式是以腰部為軸心,將身體彎成「ㄑ」字,並以手臂的划水和踢腳所構成,蝶式不論是划水或踢水的動作都要對稱。蝶式是以蛙式為基礎演變而來的一種游泳技巧,起初腿部動作是模仿蛙式的方法,雙臂對稱由前往後划水,在空中向前移臂,動作與蝴蝶飛行的動作相似,所以被稱為蝶式。動作配合通常是,一次划臂,兩次踢腳,一次換氣,蝶式速度僅次於自由式。
蝶式
一、雙手扶池邊,身體自然伸展,低頭眼看池底,肩泳入水中,雙腿自然並齊,雙膝微屈,先向上踢水,然後過渡到用腰力的波浪式踢水。
二、幫助者拉著練習者逐步向後退,練習者兩腳並齊,身體和雙腳做波浪式的踢水動作,向下踢水時應用力,向上時則要自然放鬆。
三、蹬池邊閉氣做波浪踢水的練習。潛入水中練習,更能體會波浪式踢水的應用
四、划水動作,體雙會臂划水路線和空中移臂動作,可與呼吸動作結合練習。
五、閉氣做一至二次踢水動作,雙臂划水一次的動作練習。在上述練習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雙腳踢水兩次,雙臂划水一次,呼吸一次的完整動作。
butterfly15
butterfly16
蝶式雙腳動作與自由式相似,用大腿帶動小腿鞭狀踢水。雙腿併攏成內八字,左腳大姆指與右腳大姆指微微靠近。踢水的重點在向下踢水時,雙腳向下踢打水的速度,比向上踢要快速有力,向下踢水是推進力的重要來源。
        蝶式的呼吸動作與其他泳姿不同,雙臂前伸,臉部沒入水中,慢慢呼氣,同時開始划臂,當雙臂划過肩膀垂直線時利用划臂之向上衝力向上抬頭,使頭部露出水面,開始吸氣直至雙臂完成划臂動作,並且開始做入水動作為止。頭入水的時間,幾乎與雙臂同時入水。
一、入水:手臂前伸,與肩同寬或稍寬,身體平浮於水面。
二、分水:當雙手入水後,雙手應自入水點開始向下壓,再向外做分水的動作,手掌須向兩側斜方向划水,手腕微彎曲,肘部不可以伸直,用上臂、前臂、手掌同時抓住水,向外撥動。才能產生向前推進的力量。
三、划水:開始划水時,手掌心轉向外,向斜下、向外側划水,然後上臂稍微向身體正中線迴轉,就好像蛙式的划水動作一樣。{ 如鎖匙孔}
四、推水:這是划水動作的後半段,手臂以划到肩下,雙臂划到腹下面,雙手手掌逐漸靠攏,相距約10~15公分左右,然後手肘彎曲,用力加速向後划水,當雙手手掌划進大腿時,將手掌向外側做弧形的推水動作,準備推水動作,提臂出水。注意各階段的划水動作,是自然流暢,且加速進行的。
五、提臂出水:空中移臂是在雙臂划水結束後進行,在划水動作完成前,就要做移臂的準備。以肩部為軸心屈肘迅速將手臂抽出水面。
六、空中移臂:利用抽臂出水的慣性作用轉動上臂,雙臂同時以一種低而平直的拋物線型態向前移動,移臂速度要快,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