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蛙式游泳技術的演變

多年來,蛙式技術經歷了不少變化。 50年代初,盛行潛水蛙式,它對臂力較強、腿力較弱的運動員有利。後來改為水面蛙式,這時很重視腿的作用,許多運動員,特別是女子,主要靠腿的推進動力。 1957年5月1日,中國優秀運動員戚烈雲,利用他腿部的優越條件,用高航式蛙式(蹬腿時上身抬起較高)以1′11″6的成績創造了100米蛙式世界紀錄。
1958~1960年,中國的穆祥雄、莫國雄相繼採用半高航式和平航式又先後4次打破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但是,1961年美國運動員C.賈斯特雷姆斯基,以他強有力的兩臂加快動作頻率,創造了100米和200米的蛙式世界紀錄。他以2′29″6的成績創造200米世界紀錄時,用了153個劃臂動作。這種新技術,對以後蛙式技術的改進,起了推動作用。
由於運動技術的發展,手與腿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對這方面的理論探討,至今還在繼續。但是,從技術發展看,臂的作用正在加強,腿的動作幅度縮小了。這種技術變化,可以減少阻力,有利於提高動作頻率。
高肘划水,是提高臂部划水效果的新技術。這種技術,是在兩臂向後划水時肘關節保持較高的位置,使小臂與大臂之間構成理想角度,形成小臂對水的截面,從而獲得更好的划水效果。目前世界上優秀運動員已廣泛採用這種技術。腿部動作,在50年代主要是通過加大大腿的工作距離來獲得前進動力。現代蛙式的腿部動作是少收大腿,充分發揮小腿的作用,在收腿結束時,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
資料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2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